體操-其實很多優秀學生的家長的戰略安排良好.png

封面照為台灣師範大學體操館,競技體操練習~ The feature photo of this article is artistic gymnastics drills at Gymnastics gym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此文擷取自 <<艾莉絲創業一年內還清近千萬借款—談長期累積努力之重要性>>,因為<<艾莉絲...>>這篇文章長達4652字,後半段教育的部分容易被忽略,因此另獨立出此文。

    每年新聞都會播報少數幾個只用幾個月才衝刺,就考上頂尖名校的學生,問題是: 這些新聞、學校、補習班等都沒有詳細分析這些短期衝刺成功的學生在衝刺前的實力程度,因而傳遞給不少人錯誤的觀念、讓人誤判、設下不符合準備目標的時間。

    而短期衝刺失敗後的當事人可能又下了錯誤的結論,像: “人家短期衝刺可以成功,我卻不行,果然別人天生比較聰明”這種不正確的結論。

    但如同在這篇<<艾莉絲創業一年內還清近千萬借款—談長期累積努力之重要性>>中,分析艾莉絲是在創業前,早已長期積累總共至少十五年在保養品及企業經營上一樣,根本就不應該只聚焦在“他一年就還清一千萬元”,甚至連只看近五年的工作資歷都不夠,而要往更早年追溯;

    同樣地,若要知道任何人的成就,例如幾個月就能衝刺成功的高三生,根本就不能只看衝刺的這幾個月用什麼方法、跟誰上課、有多努力等等,往前追溯至國一都不夠,而是要從他們還很小,家長就為孩子安排的所有課程、家庭活動安排(能學到什麼事情)等等,通通都納入考量。

    這是我在長期一對一教學工作中看到的: 當我自己還是學生時,我真的以為某些人能看似那麼輕鬆、卻又常據第一是天資上的差距,而整個環境也引導我們這樣相信什麼那些人是天才、哪些人是後天努力型的; 當然不同人有不同的天賦,也的確有人就是比別人有更多某領域方面的天賦,但也有很多優秀的人都坦誠說自己有多努力。

 

【其實很多優異學生的家長安排出了優秀的教育戰略】

    等到我自己竟然也教了資優生、國際班班上數一數二的學生後,我才知道別人家是怎樣"養"小孩的,包括: 我也親眼見過三足歲多就開始上國小課程的孩子。

    三足歲多哪!!! 那是比我們一般公立學校六足歲才上小一,整整早了三年開始學我國小一年級才學的國語,提前七年學我國小六年級才學的英文!

    人家的家長在教育戰略上安排得好,用錢替他們的孩子買時間,讓時間多出整整三到七年,雙語國小讀得不錯的學生,才國小高年級就能有台灣普通高中生的程度;

    因此,若這些小孩留在台灣要考台灣的大學聯考,他們在考前衝刺時根本就不需準備英文(因為他們國中就已經考到托福高分了),然後不知情的人,還真的以為他們是 “只有短期準備,然後短期就衝刺成功???”

    而這些學生和家庭中,很多也樂於被冊封天才、天賦異稟等頭銜,而不會告訴他人其實自己和家庭比很多人更早就付出更多努力的教育戰略。

關於這點,其中一項強而有力的證據是"奧運選手都是從很小就開始培養的",然而,這社會好似傾向於認可"在體育上從很四、五歲就開始培養叫做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但學術知識培養上,就認為"那麼小就開始讀書是剝奪孩子的童年、孩子好可憐",但實際上兩者都同樣需要從小就有紀律的培養:

若將奧運選手從四、五歲就開始的辛苦訓練(甚至更早,如安香怡3歲),跟學術領域上十多歲就頂尖優秀的人才從小所受的訓練相比,奧運選手在身體和心理素質上的訓練,絲毫不比學術上的輕,那為什麼那麼多人能接受那麼小的小孩一次又一次的練習、跌倒、壓筋到哭,但卻會覺得孩子坐好來、毫髮無傷地專心學習叫做沒童年? 想要人生越早就能成為各領域頂尖的優秀人才者,就需要越小就開始被如同奧運選手般的培養(當然是指安排合宜之各種訓練,而非剝奪孩子所有時間,這點有賴家庭和專業人員掌控,也有許多研究文獻探討,例如請見柯麗卿女士撰<<資優兒童家庭教養特質之研究>>)------ 這些是我教學十多年領會到的事情之一,但這是另一篇話題,需要另寫一篇詳述。

【人會不斷複製自身成功的經驗: 短期衝刺若成功,就會繼續在各種事情上複製短期衝刺,那要是短期衝刺累積到猝死怎麼辦?】

  上次如何成功,這次就會沿用,請仔細回顧:

我們讀書、準備考試等的態度和模式、跟我們出社會後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態度,是否很多都很相似? ——(很多人其實不會特地回顧自身的學習經驗,這很可惜,如果我們能定期回顧,就會發現自己有多少盲點、有多少事情是重覆以前的做法。)

    也因此,短期衝刺的學生如果成功、嚐到甜頭(食髓知味?),未來就會對很多事情採取一樣的做法: 短期衝刺。

    很多人短期衝刺考完,成績到哪就到哪,也不會去檢討自身的很多因素、也不會想要去改善,但人長大,想要的東西卻不知從何時開始,越變越多~ 只是不同人想要的東西不盡相同而已。

    想要的東西多了,有些人也用能儘快得到這些東西的方式得到,不知不覺就走歪了,也犧牲了很多更重要的事情。

    偏偏人生中又有很多事情都能用短期衝刺的方式來對待,那也就用把短期衝刺成功的經驗應用在很多方面上,最明顯的就是工作:

    工作專案一件接一件的來,可以短期衝刺的就短期衝刺,結果忽略了健康和均衡生活,那過勞死怎麼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LB6ft0pl58

    是我們的思維模式,導致我們的行為,如果在學生時代考試的過程中,能認知到自己在各種情況下學習和工作的極限,而學到如何不斷調整生活步伐、維持長期健康和均衡,如此長期積累的成就,又怎是短期衝刺比得過的呢?

【總結: 維持長期的勞逸結合,就是人生中能達到的最快速度; 拒絕短期衝刺對師生雙方都是好事】

  1. 學生若短期衝刺成功的話,其實是種不幸,會反而害到學生,這些學生在未來人生中,一遇到考試、工作、甚至其他方面,就會想用同樣的方式、短期衝刺得到自己想要的就好,結果導致犧牲很多重要的人事物,包括自己的健康;
  2. 學生短期衝刺失敗是好事,若這些學生體悟短期衝刺是無用的,因此改進,則反而會在長期中得到更多;
  3. 我總是不斷跟學生強調 “長期學習和累積”:我教導學生的是每天都要讀書也每天都可以玩(玩的時間依個人不同情況而定),維持長期的勞逸結合,就是人生中能達到的最快速度。
  4. 不管以什麼角度分析,短期衝刺都沒有長期穩定學習來得好,拒絕短期衝刺對師生雙方長短期而言都是好事,是雙贏、也是同時為雙方著想。

———-謝謝您的蒞臨與閱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說"大蒜大蒜大蒜" 的頭像
    說"大蒜大蒜大蒜"

    家教、學英文/中文、翻譯、文化、旅行... Learning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Culture, Traveling....

    說"大蒜大蒜大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