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2645.png

圖中明信片所在地是美國紐約州•長島最東邊蒙托克的燈塔(Montauk, New York),蒙托克蠻有名的; 我第一年自己努力找到的紐約暑期工作也是位於長島,是個比蒙托克更有名、在無數電影和書中提過的知名地方。

(全文共約2,568字)

    心理學的知識要如何運用呢? 其中之一是運用在溝通、表達上: 我自2004年8月至今2022年10月,一對一教學共十八年多來,教的學生中,僅有不到五位學生是在跟我上課時,我只需要教與英文相關、而不需要我運用心理知識心理認知、也從來不需要我使用到心理輔導來溝通,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學生是需要的。

 

    就算是表現優秀、家庭溝通狀況良好的學生,也會有不盡相同的疑惑,正如很多人已經知道的: “學習或表現不好的人,絕大多數是跟學習之外的因素有關,諸如:家庭、同儕、工作、感情、金錢等等”,也因此,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對不盡相同的事情有不同程度的疑惑,所以需要心理輔導一點都不丟臉; 而且,老師有心理輔導能力,能夠幫助教學促進彼此溝通,有利雙方維持穩定的學習情緒和環境。

 

   以下列出十項我在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及我將其應用在教學與自身學習成長之實務經驗:

  1. 實務: 我自2004至今的教學過程中,因為在教學生過程中:
    1. 發現很多學生由於家庭或同儕的問題,導致心情低落、不穩定等等,同時也影響他們的學習情況,因此,引導學生們去理解和思考他們遇到的問題、面對內心挑戰等等,
    2. 我也樂於幫助學生解決這些問題,且我喜歡心理輔導的程度甚過教英文; 教學的成果有成績表現等改善的,
    3. 更重要的是,至今有多位學生家長跟我表示孩子個性改變了很多:
      1. 記得第一位這樣跟我說的家長是我在2013年開始教的一位大學生(後來也跟我變得像朋友一樣); 之後有多位中學生的家長也這麼跟我說。 
      2. 一位社會人士的學生跟我上課一年多後,跟我說除了學到英文外, “更認識了我自己”他這樣跟我說,我聽了內心非常開心和感動。

    我能理解有人不相信我能做到“讓學生個性改變了很多”,因為我也認為人的個性中有某些部分無法被他人改變,而學生家長的意思當然不是指我全面改造學生的個性,而是指部份的個性;

    而是哪些個性呢? 這需要明確具體定義,也就需要額外的篇章討論,其實<<人能否被改變>>此話題本身就可以寫成一本書了,除了寫這話題之外,我也希望未來能用更多其他媒體來討論此話題

 

  1. 實務: 我在18到25歲這七年面對很大的挑戰和考驗,從中學到和成長很多,這段經歷是我之所以會重考大學多次的原因,也是我能力三級跳、一次就在2011考上錄取率只有百分之八的台師大華研所、一次就將多項國際英語認證考好的關鍵18到25歲的七年(臉書自我介紹已詳細陳述,不再重覆)。此外,正是因為自己走過這七年,故在跟學生溝通、教導學生及心理輔導學生時,更能運用各種溝通方式讓學生了解、及幫助學生維持情緒及表現的穩定。

 

  1. 修課: 2008-2009年我修了台南大學心理諮商學系的心理學(90分)、藝術治療(因為那時已決定要回東吳大學完成企管系的學位,加上當時期末考2009年六月,我正準備要第二次去紐約暑期工作,故沒參加期末考,當時的不在意,後來想起來真的很後悔,也很後悔沒聽我母親勸我去考的建議)。

 

  1. 高三時推甄心理系通過第一階段篩選: 我高三17歲時,應屆推薦甄試中原大學心理系,我本是第一類組社會組的學生,能通過這第三類組心理系第一階段的篩選真的很意外,但第二階段的面試沒有通過------ 我很多次回想,都覺得如果我當時通過面試,我應該就會去讀,但我卻一次都沒有覺得沒有通過很可惜,因為如果我通過中原心理了,我還會有之後的人生嗎? 尤其我遇到後來認識的所有人們都非常重要,還有在這之後學習到更多知識學門,覺得非常有趣和開心、覺得世界非常大、不懂的事情非常多……

           

  1. 研究所期間自行研讀心理學相關: 讀台師大華研所期間,我詢問過多位教授讀心理研究所的事情,但是很多位教授都誤以為我是想讀語言心理學,其實我多年以來想讀的是臨床心理學或心理治療相關,我也為了想要去國外讀心理研究所,而放棄去國外大學教中文這條路,這些年來我也自行研讀一些心理學相關的專業書籍------如今我電腦中,還有早自2015年下載的跟國外心理學研究所有關的資料、電子書檔案(Cognitive Psychology認知心理學, Abnormal Psychology變態心理學); 實體書則有自行購買的心理專業書籍Child Development發展心理學, Abnormal Psychology變態心理學等等。

 

  1. 大學期間自行研讀心理學相關:我讀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期間,讀了不算少的關於心理的書(雖不能說讀了非常多,但跟非心理系的人相比,應該算是讀很多心理學的書了)------希望東吳大學圖書館的校友在學期間借書紀錄都還在,讓我懷念一下那些年大學時我讀過過的書……

 

  1. 生活中有跟心理輔導相關的師長:自我22歲認識心理輔導經驗很多的楊世華老師之後,我28歲前跟楊老師平均一個月約聊1至兩小時(之後讀研究所較忙,而且我也成長了,換我去教導我的學生、後來更進一步指引學生的家長)、楊老師的身教言教都教導我很多; 2014年楊老師邀請我參加一堂他舉辦的家族系統排列,非常感謝~

 

  1. 高一主動參加心理學營隊: 我16歲高一升高二暑假參加高雄醫學大學的心理營(那時名為高雄醫學院),當時紀錄同營隊朋友聯絡方式的電話簿都還在呢。

 

  1. 寫日記是認識自我最好的方式: 我國二開始寫日記(寫作是很重要的了解自己的方式)---從國二至今的日記和筆記本幾乎都還在。

 

  1. 我很早就對心理學有興趣: 國小時,翻讀家父買的吳靜吉博士著作<<心理與人生>>,沒有從頭到尾全部讀完。

 

    此外,我曾經從二十幾歲起,有很長很長一段時間(應該是約莫十年) ,心中都有想轉換至臨床心理、心理治療諮商領域,覺得好像自己非得要去這些心理學領域、覺得自己一定要去幫助因為心理而遇到挫折困頓的人們。

 

    然而,大部分成年人需要考量經濟等方面,無法輕易的轉換領域(我也是),

所以,我只能在多年的教學、學習、長期生活中,不斷學習累積多方面的知識、將心理輔導應用在教學中以跟學生達到並維持良好的溝通,而在持續準備申請國外研究所所需要的條件,及觀看、思考人間現象及許多議題中,理解到:

    “每個人都是周遭人的心理醫生/心理諮商師,而非一定要從事心理相關工作,才能照顧到他人的心理健康”,為什麼呢? 請見<<我的心理學之路(三): 我能放下當心理從業人員的關鍵思考>>,謝謝。

    ***煩請留意: 心理/精神狀況較嚴重者當然是要找專業的心理/精神科,因為這不是身邊周遭的人可以解決的,我此處說“每個人都是周遭人的心理醫生/心理諮商師”指的僅是一般人常識中會面臨到的輕量壓力之情況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說"大蒜大蒜大蒜" 的頭像
    說"大蒜大蒜大蒜"

    家教、學英文/中文、翻譯、文化、旅行... Learning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Culture, Traveling....

    說"大蒜大蒜大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